- 会员风采
研精行远丨统力电工:创新驱动发展,智转数改引领未来
发布日期:2024/12/06在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指导下,无锡市专精特新企业联盟推出《研精行远》公众号专栏。专栏聚焦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旨在通过深入采访和广泛宣传,展示无锡市专精特新企业的独特风采,挖掘企业的发展故事,探寻成功的背后秘诀,弘扬专业精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无锡有一家专注研发、生产、销售扁绕组线及其衍生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无锡统力电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统力电工”)。自1992年创立以来,统力电工始终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智转数改引领未来,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绕组线企业。近日,我们有幸专访了统力电工的相关负责人,深入了解这家企业的创新之路。
走进统力电工的生产车间,只见机器轰鸣,生产线上一派繁忙景象。这里的每一条生产线,都凝聚着统力电工人的智慧和汗水。作为国内为数不多能同时覆盖变压器、电机两大应用领域的绕组线制造商,统力电工年产销规模和综合实力位于细分行业前列,多项产品和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创新是统力电工不断发展的灵魂。”统力电工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拥有一支由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研发团队,他们紧跟时代步伐,聚焦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从换位导线、纸包线到组合导线、漆包扁线,再到绕包线、线圈及超导绕组线等,统力电工的产品线日益丰富,技术性能、质量等级、品种品类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特别是公司自主研发的耐热自粘换位导线,打破了欧洲企业的技术垄断,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为公司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在高速列车牵引变压器用新型特种换位导线领域,统力电工技术团队对换位导线的导体机械性能和相关绝缘工艺进行了充分的改良,有效解决了我国高速列车牵引变压器用高性能材料的瓶颈问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的成功研发,为中车集团用国产材料研发首台动车配套,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高速列车核心部件的国产化。
在超导绕组线领域,统力电工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展开深度产学研合作,成功研发出卢瑟福电缆等超导线缆产品,为国家大科学工程提供了超导磁体产品的支撑。2023年,公司研发的“新型超导绕组材料-铌三锡(Nb3Sn)超导卢瑟福电缆”项目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面对国内外制造业低速增长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统力电工积极应对挑战,开展两化融合建设,走上智改数转的探索之路。通过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统力电工进一步提升制造柔性化、质量稳定性,从而实现人均产能提高以及单位能耗管理降低。
在智改数转的过程中,统力电工建立了数字化信息平台,上线ERP、进销存、MES、OA、HR等系统,并将所有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打通,进行数据整合与共享。同时,公司实现了所有设备的互联互通,实时采集设备数据、工艺数据、质量数据,为生产运营提供有力、科学的支撑。“智改数转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统力电工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智改数转,公司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还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此外,统力电工还进行了设备智能化改造和智能物流改造。在原有传统基础设备的前提下进行智能化改造,加入智能工控组件,让传统设备变成了智能化设备。智能物流则实现了员工统一通过移动平板或者移动扫描枪来进行物流管控,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绕组线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绕组线行业的领军企业,统力电工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在高压及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压电机、医疗设备、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装备、超导磁体等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高压及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领域,统力电工的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昌吉—古泉±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多个国家特高压重点工程。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公司的换位导线产品广泛应用于“和谐号”、“复兴号”的驱动系统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统力电工正积极研发新能源汽车绕组线产品,以满足市场对高性能绕组线的需求。
创新是统力电工的灵魂,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统力电工深知人才的重要性,积极实施人才战略,致力于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的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统力电工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体系建设。公司根据员工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路径,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并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来公司进行授课和交流。同时,公司还鼓励员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职称评定活动,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三十余载风雨兼程,统力电工始终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统力电工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更多高端、差异化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公司还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引领绕组线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刘虹
编辑:陈诗扬
审核:衡晓
发布:陈诗扬